首页 > I1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8卷)》PDF_2009-8_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 作家出版社 (2009-08出版)_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8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8卷)》PDF_2009-8_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 作家出版社  (2009-08出版)_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8卷)》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 作家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 编
页数:514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8卷)》内容概要[E]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8年卷)》收录了2007-2008年全国各主要报刊刊载的比较重要的关于文学及文学理论的代表性文章,对于全面了解2007-2008年中国文坛的实际状况有很高的价值,全书分为上、下两卷,详细记录了这一年里中国文坛发生的重大事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8卷)》书籍目录[E]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学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改革开放文学论坛上的致辞审美论一语言论一文化论:新时期30年文论发展轨迹新时期文学理论回顾与反思的几个问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选择、激活、对接——以人学问题为例文艺理论:工具性的还是反思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立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侧面现当代西方文论的魅力与局限文学理论“苏联模式”及其在新时期的价值变迁解构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的和谐统一——关于艺术批评标准的若干思考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感兴”:情感唤起与审美表现形式论四题作为社会存在的艺术作品——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再思考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文学与公共空间学院批评的历史问题与现实困境新时期文艺:风起云涌30年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三十年的文学演变呼唤优秀的政治小说关于“底层文学”命名的知识问题“底层写作”:没有完成的讨论关于“底层写作’’的若干质疑”从“茅奖’’看近年长篇小说得与失:当下长篇创作的“有”和“无重新审视评判长篇的标准我深爱你的忧愁他们凭什么获鲁迅文学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述评“为人生”的小说与鲁迅创作的基点问题——对一个旧话题的新思考鲁迅的批评观历史开裂处的个人叙述——城乡间的女性与当代文学中个人意识的悖论青春文学、玄幻文学与盗墓文学——“80后写作”举要散文:从审美、审丑(亚审丑)到审智——兼谈当代散文理论建构中历史的和逻辑的统论现代散文的公共性与个人性关于新诗形式问题的思考读《怀念刘少奇诗词选》流逝与追忆——试论王安忆小说的时间形式《笨花》叙述的革命意义——重读《笨花》及其评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8卷)》章节摘录[E]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学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改革开放文学论坛上的致辞金炳华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由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和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文学论坛,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次论坛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沿、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深圳市举行,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全国的作家、评论家和各位嘉宾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和关心文化建设和文学事业,对中国作协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及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等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深圳市委、市政府和中国作协于2006年9月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文学创作工程。两年多来,我们共同组织了一批批作家到改革开放第一线采访采风、深入生活,激发创作灵感,积累创作素材;在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中特设改革开放文学专题,扶持了一批改革开放题材的重点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作协所属的文学报刊、网站等开辟改革开放文学创作专栏;同时陆续开展改革开放文学调研、研讨、展览、评奖和评论等一系列活动。这项文学创作工程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优秀作品。这次论坛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总结、研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文学事业的成就和经验,研究分析当前文学创作、评论中提出的新问题新课题,进一步推动文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这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隆重纪念,也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具体举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文学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群众生活、反映人民心声,文学创作在题材、体裁、风格等方面日益多样,作家刨作的艺术手法更加丰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同时,文艺理论与评论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成就突出。文学作品又为影视、动漫等艺术门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母本,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正在走向世界。学界呈现出队伍大团结、创作大繁荣、事业大发展的生动局面。今天同时开幕的“中国改革开放文学成就展”,就是对三十年来文学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这些成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得到正确贯彻,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辛勤耕耘、努力工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学道路,是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和革命文学传统,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成果,不断开拓视野,实现文学创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发展的历程表明,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学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是文学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写作,是文学发展繁荣的最终目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文学发展繁荣的基本途径;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是文学发展繁荣的关键环节;遵循文艺规律,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是文学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开展科学健康说理的文学批评,是文学发展繁荣的有力支撑;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文学发展繁荣的重要原则;加强对外文学交流,是文学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回首过去,我们无比欣慰;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我们要认真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学发展繁荣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学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精品力作,伟大的时代需要文学大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审美论-语言论-文化论:新时期30年文论发展轨迹新时期是对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个总称。十年“文革”时期,极“左”思潮横行,文艺被当成政治的附庸和婢女,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把“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推到了极端。新时期的开始,意味着对此前十年“文革”时期的一次告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在这种情况下,文艺界和其他各界一样进行了反思和重建,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终于迎来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最好时期。从20世纪初到本世纪初,文学理论发展的最好时期有两个。一个是20世纪初30年,以王国维、梁启超和鲁迅为代表,以五四前后文艺思想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为重点,文论处于现代化的草创时期;一个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现在的30年,文学理论在新的形势下又进行了“当代转型”。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学术话语开始专业化、学术化,并且都注重从古代和西方两个方向上实现文论的现代转化和中国转化。从现在这个基点看来,新时期以来的文论30年虽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成绩却是非常显著的,可以说实现了文学理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代转型。这个“当代转型”可以概括为对话化、学术化和常态化的三个“转变”,即从一家“专政”式的独语,转变为“百家争鸣”式的对话;从政治话语转变为学科的学术话语;从非常态的中心话语转变为自主发展的常态话语。这是对新时期以来的文论当代转型的总体把握。下面笔者尝试勾勒这30年文论发展的轨迹。从总体上把握,可以把这30年文论的发展轨迹粗略概括为:从审美论,到语言论,再到文化论。首先是审美论。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以至90年代中期,文学理论的主流是审美论。虽然就人文学界和人文学科的总体状况而言,美学中的人性论、主体论思想一度流行,并且声势浩大,但从内在学理而言,文论学科中的审美论则获得更为稳健和长足的发展。审美论作为80年代文论建设的主流,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长期以来文论思想过于政治化、机械化的反拨和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苏联文论体系的教条化接受,更.由于历史传统的惯性和政治化的思维定式,文学理论长期中心化、政治化,成为政治斗争和运动的工具,成为政治政策的附庸。80年代初中期,全国掀起了美学热,以审美的观点来解说文学,成为流行的趋势。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思想也给大家以启发。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感悟”和“妙悟”理论也成为一种思考的资源。前苏联美学论争中的审美学派的研究思路是我们的借鉴。“形象思维”问题和“共同美”的讨论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学的审美论、审美属性论、审美特征开始出现。以审美论为核心的种种观点其实是对长期以来的哲学认识论的文学本质论的反拨和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观点是“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的反映”,这是从哲学认识论出发的文学本质论:文学是一种认识,形象性就是文学的本质特征。人们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建设,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无法替代的意识形态,它应该首先在对象和内容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人们也认识到,只有综合哲学认识论、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方法,从创作的客体与主体、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角度入手,对文学的特征进行把握,才能发现文学的本质。由此终于形成了多数人可以接受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的观点。“文学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的反映”的说法,确认了文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应有的独立品格与自身规律。文学的“审美”论消解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公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可以说,正是由于克服了文学本质的政治“从属论”和“工具论”,文学的审美本性得到了澄清,文学理论经过很长的发展过程,才获得了自己的学科意识,找到了自已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反映论是新时期以来文论发展的最大成果之一。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8卷)》编辑推荐[E]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8年卷)》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