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
出版时间:2004年8月1日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嘉良
页数:33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内容概要[E]
“五四”文学革命确立了一种具有现代性的个性解放和人的觉醒的文学观。1918年12月刊于《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上的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一文开篇便提出
“人的文学”的口号实际上是在文学上对中国人的发现和“辟人荒”。人的文学“是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但是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他还进一步地指出个人与人类(群体)的关系,应以个人为本。这是因为:(1)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犹如树木与森林的关系,要森林茂盛,“非靠备树各自茂盛不可”;(2)“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有关的缘故”,因此“讲人道,爱人类,便必须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所以“人的文学”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确立的个体文化精神的文学呼唤,它表达的是一种个性解放和人的觉醒的文学观,并构成了“五四”新文学的核心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书籍目录[E]
前言第一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起与诞生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第一节 外来文学思潮的撞击与新文学“前夜的涌动”第二节 新文学意识的觉醒和“五四”文学革命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蜂起与文学论争第四节 “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与文学的多种流向第二章 “五四”探索期小说第一节 小说理念刷新与创作的多样探索第二节 叶绍钧与人生派小说第三节 郁达夫与浪漫抒情小说第四节 乡土写实小说第三章 中国现代小说之父--鲁迅第一节 “鲁迅的方向”对中国新文学的开拓意义第二节 鲁迅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标志第三节 《阿Q正传》: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第四章 “五四”新诗运动与中国新诗的开拓第一节 “五四”新诗运动与胡适等的新诗创作实验第二节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伟大开拓者第三节 闻一多、徐志摩的新格律诗探索第四节 李金发、冯至等的多样诗艺寻求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开拓与创获第一节 文体革命:“新青年”散文群落首建奇功第二节 语丝派散文与鲁迅、周作人的创作第三节 异彩纷呈的“五四”散文流派第四节 朱自清散文:白话美文的典范第六章 诞生期话剧运动与创作第一节 话剧的“输入”和“五四”话剧运动第二节 多样探索的“五四”话剧创作第三节 田汉: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第四节 丁西林等的独幕喜剧第二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深化第一章 三四十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第一节 左翼文学的主导倾向与文学多元互补格局的建构第二节 民族解放旗帜下的抗战文艺运动及其文学论争第三节 多元发展的文学潮流与趋向第二章 发展期小说(一):中长篇小说大家第一节 茅盾:现实主义小说巨匠第二节 老舍:现代中国的“市民作家第三节 巴金:热情追求光明的文学战士第四节 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风俗画家第五节 钱钟书和他的《围城》第六节 张爱玲和她的《传奇》第三章 发展期小说(二):多种小说流派第一节 早期普罗小说和“左联”作家群第二节 吴组缃等社会剖析派小说第三节 寻求艺术独立的“京派”小说第四节 注重艺术创新的“新感觉派”小说第五节 路翎与“七月派”小说第六节 徐讦、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章节摘录[E]
第一章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外来文学思潮的撞击与新文学“前夜的涌动”
如同整个现代化事业一样,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也是在变革自身传统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转化和与西方文学的交流融合这两个维度上展开的,其间横亘着植根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传统文学向植根于工业文明的现代文学跨越的历史鸿沟。特别是当19世纪西方列强强行把中国拽入资本主义的文明体系之后,这种距离便更加明显。一方面面对急剧变化和动荡的社会现实,传统文学表现出空前的迂阔与空疏。王韬便尖锐地指出:“窃见今之所谓诗人矣,扯寻以为富,刻画以为工,宗唐祧宋以为高,摹杜范韩以为能,而于己之性情无有也,是则虽多奚为?”因而变革传统文学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便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成为时代的一个中心课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一切国家的精神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这样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也就不能不在“世界文学”的体系和视野中展开,中国文学传统的变革及其创造性转化必须在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西方文学的译介不仅提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初范型,而且激活和促进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由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所引发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变革和现代意识的确立。西方文学作品也伴随着西方思想文化著作的大量输入而涌入了中国。据日本学者樽本照雄统计:自1895年至1906年,出现翻译小说516种(部或篇)。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编辑推荐[E]
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香港与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在这一点上,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与同时代甚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着较大的区别。着先,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或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或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甚至于还留过洋,但她们都面临着出走后又该如何的共同窘况,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